在智慧城市的窗口,物联网逮住了上车的机会!
11月18日,上海成功获得全球智慧城市大会上唯一的最重量级奖项——世界智慧城市大奖(WACA)的消息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这是历年来中国城市首次获得该项荣誉,之前历届获此奖项的城市分别有阿姆斯特丹(荷兰)、特拉维夫(以色列)、纽约(美国)、迪拜(阿联酋)、新加坡、斯德哥尔摩(瑞典)等。
除此以外,中国的另一座城市——深圳在大会中斩获了"全球智能技术大奖",该奖项主要表彰在最新5G、AI、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技术赋能城市发展方面表现卓越的城市。
可以说,上海和深圳此次从全球54个国家和地区,450个参评对象中突围而出,终于将其建设智慧城市的成果展现在世界面前,这足以称得上是二者新的城市名片,并让全世界看到其背后闪闪发光着的,尚未完全发掘的巨大产业商机。
亮眼的"智慧城市"规模
根据IDC今年7月发布的《全球智慧城市支出指南》最新预测显示,全球智慧城市相关支出规模的增速因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而放缓,但预计将在2021年开始逐渐提高增长速度,并在2020-2024年的预测期间内实现14.6%的复合年增长率。
受益于强政策驱动,中国在智慧城市领域的投资建设一直呈现稳步增长趋势。IDC预测,到2022年,中国智慧城市投资将达到2000亿元人民币,分散在可持续基础设施、数据驱动治理以及数字化管理等方面。
从产业规模看,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数据资产的倍数增长以及对网络安全和数据隐私的重视将驱动智慧城市产生新的建设热点,支撑起更为丰富多样的智慧城市应用。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预测数据:到2022年,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将达到25万亿元,对比2017年6万亿元的市场规模,增长将达数倍以上。
抢眼的"智慧城市"计划
很多年前IBM提出智慧地球的理念时,指的就是要将新一代的科学技术充分应用到人、自然系统、社会体系、商业系统和各种组织中,这里就包括了智慧城市的内涵。
根据一般意义上的理解,智慧城市多带有政府服务的性质,通过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主要解决信息建设分散、数据融合困难、机构运行效率过低等问题,使城市更聪明、更有温度。
比如美国某城市与IBM等科技企业合作,将所有资源(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都连接起来,通过侦测、分析、整合各种数据,提高城市基础设施运行效率,智能化地做出响应;
比如新加坡将老年人监测系统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发展智慧国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独居老人家中安装无线传感器等设备,当监测到老人或可能出现紧急情况时以迅速做出报警等反应。
综上可见,或许是节能环保,或许是政务民生,全球各地发展智慧城市项目的侧重不一定完全相同,但殊途同归,最终都是为了城市的高效治理。
2020年5月,上海市政府发布《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的通知,明确地指出了上海要通过3年努力,率先在4个方面形成重要影响力,推动全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创新能级迈向国际一流水平:率先打造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标杆城市;率先形成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服务功能最强的大科学设施群雏形;率先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超大规模城市公共数字底座;率先构建一流的城市智能化终端设施网络。
眼下,上海将继续通过高规模、系统性、体系化的建设带动智慧城市走入深水区。并且考虑到上海驱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城市特征,当下已经出现关于建设长三角智慧城市群的讨论,有望为智慧城市发展带来集群效应。
不仅如此,基于各项条件的推动,近年来全国各地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主观意识都在逐步苏醒,众多的政策扶持和项目规划都在展开,比如《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等,都明确提出智慧城市群建设。
无可置疑,智慧城市被公认为城市数字化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是不可忽略的关键要地。
本文链接:http://www.zhuoantech.com/html/news/industry/2020/1126/563.html